close

職場霸凌的辨識與應對—打造零霸凌的健康職場【勞動臺北電子報】

職場霸凌不僅影響個人心理健康,還會破壞組織文化與績效,企業應積極防治、建立申訴機制,員工則須勇於尋求支援,共創友善職場。圖片來源:DALLE 3 AI生成

一、什麼是職場霸凌?

我國法規對於職場霸凌還沒有明確的定義,綜合法院見解及行政機關的指導,職場霸凌是工作者在工作場所執行職務時,遭到一人或一群人長期、重複性的欺壓,霸凌者可能透過權力濫用與職務優勢,使被霸凌者遭受不公平對待,並持續感到受挫、受辱、孤立,產生身心壓力及身體傷害。

職場霸凌是持續性且有敵意的負面行為模式,也可能發生在部屬對上司或同儕之間。可能的樣態包含:(一)肢體霸凌:威脅施暴、不友善的肢體接觸;(二)言語霸凌:恫嚇、威脅、貶低人格等具有攻擊性的負面言語;(三)侵害隱私;(四)關係霸凌:社交上排擠或孤立、惡意散佈八卦謠言;(五)要求過高或者過低:交辦明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,或者孤立冷落,分配與能力不符的低階工作。


二、職場霸凌的負面影響

被霸凌者可能害怕上班,對特定的人事物焦慮,感到無助,自信心及自尊受打擊,若求助無門,可能陷入絕望、憂鬱,開始失眠、食慾低落、胸悶、胃痛,無法集中注意力,工作表現一落千丈,可能開始酗酒,嚴重者甚至可能自殺。

對於事業單位來說,霸凌行為會塑造出「不健康」的工作環境,被霸凌者的個人表現會退步,員工士氣低落,可能提高工安事故風險,員工的缺勤與離職率會上升,提高人事成本(如員工協助方案、假勤、資遣費、招聘成本、新人訓練成本、法律訴訟費用等),最終傷害企業形象,降低客戶的信任感與合作意願。

 
三、個人的應對與預防策略

(一)冷靜處理,明確告知對方此行為不被允許,要求對方停止,可以請你信任的同事或主管,一同處理,尋求支援。

(二)保存相關證據,包含目擊者、事件經過和結果。善用社群媒體、手機、Email、日記、工作日誌、錄音檔、會議記錄等。

(三)尋求組織內的協助,向適當的人員申訴,如職場不法侵害負責人、人資、主管,或透過申訴信箱、專線求助,若你被忽視,請向更高階的管理層反映。

(四)尋求組織外的協助(醫療與法律資源),向政府單位申訴。

(五)切勿報復,這會讓你也變的像加害者,後續調查時不易釐清真相。

 

四、事業單位的預防之道 建議參照我國勞動部公布之「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」訂定防治計畫:

(一)辨識及評估危害:組成工作小組,善用問卷並整理霸凌紀錄,找出潛在風險。

(二)適當配置作業場所,從軟硬體上提高職場友善度,降低工作壓力,並依工作適性調整人力,適才適用。

(三)建構行為規範,公告「霸凌零容忍」的決心,辦理教育訓練,發起「好好說話」運動,提高主管與員工的溝通技巧及衝突管理技能,建議可包含性別、DEI、反歧視等議題。

(四)建立事件處理程序,建立申訴管道(信箱、專線等),客觀及公平的調查,並確保申訴人與被申訴人隱私,調查後可由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作出決議,並提供受害者所需協助(醫療、身心輔導、法律、工作調整等)。


五、案例分享

2018年9月28日於成大醫院發生一名員工持刀砍傷另一名員工的暴力事件,導火線是兩人在數年間,持續因排班、假勤、工作指導、溝通等職場事務產生糾紛,行凶者主張自己長期遭受職場霸凌、屢遭刁難,受害者則主張行凶者的工作表現與人際溝通有問題,此案已經法院判決定讞(行凶者判決有罪),監察院也針對成大醫院對於職場不法侵害之相關作為進行調查,監察院表示,此二人的長期紛爭明顯是職場暴力,但該科部將其視為同事間的細故摩擦,並以保護隱私為由,未做院內通報,導致院內權責單位無從調查及處理,無法透過工作調整、員工身心健康協助、科部檢討改善等措施進行防治,因而造成嚴重後果,最終,監察院作出「成大醫院確有違失」的結論,並糾正成大醫院。

由以上案例及監察院的見解可知,職場上人與人的互動,偶有爭執或糾紛,在所難免,事業單位很難百分之百完全預防,不過若事態已然嚴重,事業單位仍應積極處理,公平公正調查,並保護相關人員隱私,已收預防之效,避免事端擴大,造成悲劇。


六、結語

職場霸凌對個人及整體組織皆有不良影響,建議各位勞工,若疑似遭受霸凌,要勇於尋求組織內外的支援,冷靜處理,同時也應善待他人,勿成霸凌者;事業單位需要落實職場不法侵害防治措施,並透過教育訓練提高員工對此議題的認識,共創零霸凌的友善健康職場。

文/勞動臺北電子報/林義哲醫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的頭像
  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

  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-HR必備的人資資訊!

  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